灯谜 - 文化动态 - 五千年文博园
灯谜
浏览次数:4559   发布时间:2012-10-17

简介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词”。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三大基本特征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灯谜猜法

 1、拆字法:亦称字形分析法,或增损离合法。它和会意法一样、是灯谜猜制两大法门之一。它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这类谜往往虚实结合,须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谜底。

2、离合法:是灯谜最常用的猜制手法之一。汉字字形结构复杂,字中有字,可分可合,变化多端。离合法正是利用这种可以分解离析、重新组合荫生新意的特点,来制作灯谜的。

3、增补法: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增加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补字或者部首、偏旁,笔画的办法求得面底相互扣合。

4、减损法: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减损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从谜面或谜底中减去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

5、半面法:亦称“一半儿”谜。采用将谜面汉字各撷取一半部分的手法,而后拼成谜底,谜面大多数带有“半”字。

6、方位法:按谜面文字笔画所指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边角等方位,将有关的字、偏旁、部首或笔画作相应处置,缀为底。

7、参差法:利用汉字的笔画位置变更,无须增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参差之目的。

8、移位法:依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再移动汉字笔画成谜底。

9、残缺法:是通过谜面文字残缺组合成谜底。残缺的部位随谜意而定,残缺笔画有多有少,或一笔,或半截,或残边,或残角,灵活运用。

10、通假法:把谜面中的某个字,变今义作古义解释。亦称“古通”,这通假带别解成份,有些字还有异读成份。

 

规则  

一、谜底不能“露面”(露春) ,即谜面中已经有的字不能在谜底中出现。   

二、谜底和谜面不能“倒吊”,应是谜面上概念的外延必须小于谜底上概念的外延,不能相反。  

三、谜底与谜面之间不是本义直解,必须有别解。  

四、谜底不能以谐音扣合谜面(标格的除外)。   

另外,灯谜与民间的谜语有着根本的区别。

 

灯谜例子

1.今日秋尽。 (打中药名一) 明天冬   

2.仲尼日月。 (打古人名一) 孔明   

3.落花满地不惊心。 (打晋人名一) 谢安   

4.降落伞。 (打古人名一) 张飞   

5.仲尼日月也。 (打成语一句) 一孔之见   

6.南北安全,左右倾斜。(打成语一句) 东倒西歪   

7.西施脸上出天花。 (打成语一句) 美中不足   

8.五句话。 (打成语一句) 三言两语   

9.游泳比赛。 (打成语一句) 力争上游   

10.万年青。 (打成语一句) 长生不老

 

谜史略考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圭刂)羊,无血。”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廋辞”两字最早见于左丘明《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里讲的是发生于公元前542年的事,虽然没有记录下秦客廋辞的具体内容,但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   

隐比廋辞较晚出现,如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有些统治者喜隐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韩非子《韩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分别记载了楚庄王和申无畏以及还无社和申叔展用谜语作答的故事。












上一条: 甲骨文

关注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9以上的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下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92号

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09641号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