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1924作者: lee。SU. Y 发布时间:2016-10-31 |
化石馆
化石的形成,远古生物死亡以后,被迅速掩埋在地下,皮肉很快糜烂消失,而骨、角、齿等硬体部分则在经历一番“石化作用”后,变成石头模样。同时这些硬体的原来成分也被后来的矿物质所替代。这样古生物的遗骸便成为了“化石”。
鱼化石:
鱼的尸体,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鱼化石”。
动物化石馆珍藏了四种鱼类化石,有产自无锡饿无锡鱼化石、辽宁朝阳的狼鳍鱼化石、湖北松滋的江汉鱼化石、山东山旺的雅罗鱼化石。
义马银杏化石:
位于河南省义马中生代植物化石群分布于义马中生代陆相盆地“义马银杏”为代表的义马古植物是东亚至欧亚中生代的标准植物群之一。近十几年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等国内外专家对该区的研究,已确立“义马银杏”化石植物群,认为“义马银杏”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产出层位被命名为“银杏层”取得了震惊中外古植物界的成果。该区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地质遗迹地区.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腕足类化石:
在现今的海洋里腕足类寥寥无几,在较深的海底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少量腕足类,濒于灭绝的边缘.可是谁能想到在过去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们曾繁盛一时.腕足类和蚌类(学名叫斧足类,属软体动物门)一样都有两个壳,样子也差不多,但进一步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很不一样。腕足类只生活在海里,在壳里有内脏和腕腔,腕腔里为腕骨所占据,壳外有一长而坚韧的肉茎,借以固着生活,当壳体张开时,腕腔内腕骨上的纤毛不停地摆动,使海水不断从腕腔流过,以吸食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这边腕足类化石分为五种,分别是鸮头贝、扬子贝、弓石燕、五房贝、无窗贝。
珊瑚化石:
俗称石柱子、珊瑚玉。常见的珊瑚化石有单体和复体两大类型。单体珊瑚的骸体,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通常有体壁围绕,表面饰有粗细不等的皱纹,但在进化程度比较高级的珊瑚中,体壁退化。复体珊瑚呈致密的块状体,或细弱的丛枝状,由许多细小的珊瑚个体组成,有的从母体的轴部或侧方分芽而出,有的通过珊瑚体壁上的孔或管,或各珊瑚单体之间的共骨组织或间隙管相互贯联。珊瑚骸体的骨架由无数细微的方解石质或文石质的羽针、羽簇或羽榍组成。
三叶虫化石:
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灭绝于二叠纪末期。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菊石化石:
是距今约2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软体动物, 属底栖半游泳生活类型,一般生活在50至80米的浅海底。它具有壳饰丰富,壳壁较厚,外观优美等特点。菊石化石是在东源增坑发现的,共有200多块,是目前全国发现数量最多、 品种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其中有块42厘米的特大型菊石化石,为南国之冠。由于保存完好,外观纹饰奇特,这些化石看上去更象是长在石头里的菊花,形态可爱。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
茂名龟化石:
茂名龟为淡水龟类,甲壳特大,心脏形,骨板厚,前端骨板宽大于长,,前端中央后凹。
海百合:
是生长在海洋里的一种棘皮动物,与海参海胆等属于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中较高等的类型,由于形态酷是盛开的百合花,除了有开放的花蕾,还有挺拔的根茎,于是人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海百合。它以吸食海洋微生物为主,属于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一种过渡动物类型。海百合成为化石的条件非常苛刻,能够完整的保存较为罕见,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它主要分布在德国阿尔卑斯山和中国。“似花非花,不败的花;似画非画,不朽的画”之说。
中华震旦角石:
“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古称,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 它的外型如同宝塔一样,所以还被称为宝塔石、直角石、竹笋石。我国的三峡、宜昌一带是著名的震旦角石化石产地。震旦角石生活在水中,营游泳生活,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食肉性动物。生存时代为中奥陶世,距今约4.7亿年。震旦角石的化石主要产于我国湖北、湖南等地的中奥陶纪地层中。由于其演化迅速,生存时限短,并且为典型的海相生物,所以在我国中部地区可以作为对比和划分奥陶系地层的标准化石。震旦角石在古生物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亚纲,和另一种常见的古生物菊石以及现代的章鱼、乌贼为同纲生物,具有亲缘关系。
鳞齿鱼:
以生活于水底的厚壳无脊椎动物为食,生活于浅海、深湖和淡水湖中。
这种化石鱼在贵州兴义及云南罗平地区大量发现,通常只保存孤立的鳞或骨质骨板,颅骨有结状突出物,鳃覆盖厚实的鳃盖骨,嘴长有半球形的具有碎功能的齿。中等高的身体覆盖着闪光但有很厚珐琅质的鳞,这些鳞成纵向排列。
四角兽:
是一种外表类似蜥蜴的合弓动物,生存于二叠纪早期,是以知的最早的兽孔目动物
铲齿象:
以植物为食,生存于中新世中期,生存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距今1000多万年前后的中新世时代,地球上出现的一种十分特化的象类,它的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方得名为铲齿象,铲齿象生活在河湖边,用铲齿切断并铲起水中的植物,靠长鼻子的帮助把植物送入嘴中
和政羊:
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教授于2000年在甘肃和政地区发现的标本,和政羊是一种体形似羊,头部构造接近麝牛的古动物,世界上仅仅在我国的和政县发掘了这种动物化石,和政羊也因此而得名。生存于晚中新世,身长1.5—2.0米,植食性
恐龙蛋:
恐龙蛋是恐龙产下的蛋卵,通过受精孵化产生新的一代,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恐龙蛋最早于1869年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据研究,恐龙蛋化石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恐龙蛋化石的大小悬殊,小的与鸭蛋差不多,最大直径不足10厘米;大者的长径超过50厘米。蛋壳的外表面光滑或具点线饰纹。我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埋藏异常丰富的国家。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的数量不多(不超过500枚),所见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钙质外壳,极少发现保存有某种恐龙胚胎化石的蛋,很难判断所发现的蛋化石是由哪类恐龙产的。
三趾马:
三趾马是在中新世至更新世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类已绝灭的马,是马科进化谱系树中的一个旁支,并不是现生马的直系祖先。三趾马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三趾,其中中趾较粗而着地,其化石在中国发现较多。
库斑猪:
又名库班猪,是一属大型及长角的猪,生存于距今2000万~1000万年间中新世的欧亚大陆,最早出现于非洲。其下最大的物种是巨库斑猪,肩高达1米及重500公斤。它们的头部很特别,眼睛上有细小的角,雄性的前额更有大角。估计雄性会这角来互相比拼,它们在中新世末灭绝
剑齿虎:
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友。生活在距今300万—1.5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代。与进化中人类祖先共同度过了近300万年的时间,它长着一对巨大的犬齿,足有半尺长,因此得名。捕猎对象是大型食草动物如犀牛,象等,在当时是兽中之王,现以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