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宣笔产于古代宣州,因地得名。宣笔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
二、历史起源
张华《博物志》有蒙恬造笔之说。韩愈《毛颖传》称,秦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天的泾县一带山区),见山兔毛长可用,遂命工匠取以制笔。据学者考证,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东北,产兔毫,制笔甚佳。相传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笔,遂为宣笔之始祖。
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
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 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接受反人赠笔之后,拍案叫绝,喜书《谢送宣城笔》。可见,宣笔当时在全国的声誉与地位,确实为其它笔种所不及。
至元代,由于蒙古贵族对工艺美术的严重摧残,宣笔的显赫地位,逐渐为浙江善琏镇(善连古属湖州府治理)产的湖笔取代。在城笔工多沦为奴隶,一部分流散到徽州依附制墨业谋生,一部分远走江浙等地。
到了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 引进了自来水笔,全国所有制笔业都濒于技绝人亡的境地,更不用说宣笔了。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泾县宣笔厂,多方聘请笔工老艺人,使宣笔重新复苏,终于又回到了全国名牌的地位。
三、工艺
宣笔制作首在选料,真所谓“千万毛中拣一毫”。以兔毫、狼毫、羊毫为例,就要依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区别。兔毫的选取标准是:秋毫取健,冬毫取坚,并按花尖、白尖、黑尖,一根根进行分类细理。秋冬季节的兔毫用于制作高档宣笔,春夏时期的兔毫则用于低档宣笔的生产。狼毫的选择标准是:以冬季所猎获的黄狼尾毛为最佳。高档狼毫宣笔的用料,就是采用气候寒冷,冰雪封天,风霜刺骨之际所获的东北狼尾。选择这种原尾制出的毛笔,具有毛长锋嫩,粗细均匀,弹性适中等优点。羊毛由于种类较多,产地不一,质地差别较大,选择起来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山羊毛分类有黄尖丰、白尖丰、黄白尖丰、细广丰、粗广丰等四十多种。制作时先把羊毛浸在水中,再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锋长、锋短等,一根根进行分类理顺,然后加以整修组合方可配用。生产高档羊毫宣笔主要选择具有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的山羊毛来配锋精制较为理想。
四、 现状
2006年6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安徽宣城市申报的宣笔制作技艺,荣幸登上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