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宣纸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二、历史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三、工艺
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抄制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10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皮料制作工序:
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
2、草料制作工序:
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
3、配料:
将草纤维料与檀皮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棉料配比是40%皮料+60%草料,净皮为60%皮料+40%草料,特种净皮是80%皮料+20%草4、制纸:
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加猕猴桃藤汁),再经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包装为成品。
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应整齐洁净,纸面不许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瑕疵。
四、类别
宣纸品种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多种;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此外还有生熟之分,如矾宣、蝉衣、彩色洒金、仿古色宣、水印瓦当等,共约六十多种。
五、现状
为促进宣纸业的发展与壮大,在政府的领导下,泾县采取了以下措施确保传统生产工艺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是成立了全县宣纸业管理领导机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全面负责宣纸业的规划指导;二是组建宣纸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了县内外、省内外等宣纸业发展状况的专题调研活动;三是制定和颁发了《泾县宣纸书画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宣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四是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及名牌产品的保护,监督生产厂家严格执行《宣纸产品国家标准》、《宣纸原产地域产品国家标准》,使泾县先后荣获“中国宣纸之乡”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称号,统一了县内宣纸业、书画纸的标准;五是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宣纸艺术节,为推动宣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