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 - 文化动态 - 五千年文博园
苏州刺绣
浏览次数:2172   发布时间:2011-12-18

概述

刺绣,即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其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主要主要用作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历史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刺绣研究所和高新区的镇湖镇(现为街道)的刺绣最为有名。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的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工艺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其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制作过程

第一步选稿,绣稿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刺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

第二步上稿,上稿前,先要审查拟用的画稿,根据画稿的内容和题材考虑绣种、针法,用哪一种质地的底料。

第三步选材,根据设计图稿特制染色,一般每种色彩都需分成十几样分色染制。绣制所用的丝线为普通丝线的十二分之一或更细。

第四步绣制,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由刺绣工艺师在底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

第五步成品装裱装框,框架有红木,紫檀木,拉丁木等。


现状

    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520,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65,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苏州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上一条: 宣纸
下一条: 年画

关注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9以上的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下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92号

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09641号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