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 - 文化动态 - 五千年文博园
雕版印刷
浏览次数:2116   发布时间:2012-02-03

历史起源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四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要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即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是在民间流行,并且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广泛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被后人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

 

价值形态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发展现状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陈义时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由于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目前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仅剩一个“传人”。近年,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传授雕版印刷技艺。









上一条: 年画
下一条: 苏州发绣

关注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9以上的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下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92号

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09641号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