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发绣,即用头发绣制的绣品。其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一般为白地黑线,质朴素净,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与丝绣相比,发绣有着清秀淡雅,线条明快、清隽劲拔、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富有弹性、利于收藏等的特点,适宜绣制摹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催生出一件件传世佳作。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而到晚清年间,这一艺术奇葩竟衰落近乎湮灭,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珍藏中依稀窥见她往昔的风姿。
传承·发展
1954年,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人一起挖掘抢救出了发绣这一已失传的工艺,并创作出建国以来第一幅发绣《屈原像》。1970年,他下放到苏北,又应邀筹办了东台工艺厂,遂把发绣技艺传到了东台,被誉为“发绣奇葩播种人”之美称。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周莹华有感于苏州发绣的断层,重新开始了发绣的制作。
周莹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出身于剌绣世家;精于绣制各类刺绣艺术品,尤其善于绣制发绣。为了让古老的发绣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她创办了明莹刺绣美术工作室,开始专门从事发绣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她的发绣作品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在绣制技艺上以针带笔,不失笔意,用针的质感、色调、肌理之美,形成一种笔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周莹华的发绣《维摩演教图》收藏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